本文深入调研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现状,重点解析屋顶农场普及、AI种植技术应用、产销一体化模式创新等三大亮点,揭示超大城市农业现代化的"上海方案"。


【首席记者 陈雪 上海报道】2025年7月,静安区恒隆广场56层的"天空菜园"迎来丰收季。这个建在写字楼顶层的智能农场,年产蔬菜可达80吨,服务周边3公里范围内的20个社区。最新数据显示,上海都市农业产值已突破300亿元,其中高科技农业占比达42%,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。

一、向天空要空间:屋顶农场的"立体革命"

在陆家嘴金融城,记者见证了"金茂云耕"项目的运营奇迹。这座建在超甲级写字楼上的农场,采用模块化种植系统,使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传统农田的15倍。"我们为楼内80家企业提供新鲜食材,从采摘到餐桌不超过2小时。"项目负责人方明介绍。目前全市已建成此类屋顶农场217个,总面积达86万平方米。

更富创意的是杨浦滨江的"集装箱农场"。由退役航运集装箱改造的种植单元,配备全自动环境控制系统,可年产蔬菜瓜果50茬。"每个集装箱都是独立的种植工厂,能根据订单需求灵活调整品种。"运营总监李娜表示,该模式已复制到长三角12个城市。
上海龙凤419是哪里的
二、AI赋能:种植业的"数字新生"

走进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的"AI温室",机器人正在自主完成授粉作业。这套由商汤科技研发的智能系统,能实时监测数万株作物的生长状态。"病虫害识别准确率达99.7%,减少农药使用量68%。"技术负责人王健介绍。目前上海已建成23个这样的AI种植基地,平均增产35%。

在崇明智慧农业示范区,记者体验了"数字孪生农场"。通过VR设备,管理人员可以远程查看3000亩稻田的实时长势。"我们提前72小时预测产量,误差不超过3%。"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张伟透露,该技术将推广至全区10万亩耕地。
上海花千坊爱上海
三、产销革命:从"田间"到"舌尖"的极速链接

在长宁区"社区智慧微菜场",居民扫码即可购买2小时内采收的蔬菜。这种由光明集团打造的"产地直销柜",已覆盖全市85%的居民区。"价格比菜市场低20%,损耗率仅为传统渠道的1/3。"运营经理周颖介绍。数据显示,上海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年增速保持在45%以上。

更引人注目的是松江"云间稻香"项目的会员制模式。城市家庭可以认购稻田,通过APP参与种植决策,定期收到新鲜大米。"已有1.2万户家庭参与,带动农民增收40%。"项目创始人田野表示。这种"情感+消费"的新模式,正在重构城乡连接方式。
上海娱乐
【专家观察】
"上海正在重新定义都市农业的价值。"华东农业大学教授吴敏认为,"其创新在于将农业生产、生态服务、科普教育等功能有机融合,形成了可持续的城市食物系统。"

随着《上海市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条例》的实施,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正在描绘农业高质高效、乡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的新图景。预计到2026年,上海都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达75%,为超大城市乡村振兴提供更多"上海智慧"。(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