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城市发展研究院联合同济大学建筑系,对衡复风貌区62处优秀历史建筑、89家新业态商户进行为期半年的田野调查,通过对比伦敦西区、巴黎玛黑区等国际案例,揭示上海特色城市更新模式的创新价值。

■ 更新成效(2018-2025)
• 历史建筑完好率:54%→92%
• 在地居民保留率:73%
• 文化空间密度:每平方公里28处
• 商业活力指数:增长240%
■ 四大创新机制
爱上海同城419 ✓ "毛细血管式"微更新:最小干预单元达15㎡
✓ "文化先导"评估体系:保护要素数字化建档
✓ "社区合伙人"制度:培育本土运营团队
✓ "动态监测"平台:实时追踪建筑健康状况
■ 标杆案例
新夜上海论坛 ☆ 黑石公寓:音乐主题复合空间
☆ 建业里:石库门生活方式体验馆
☆ 上生·新所:工业遗产变身文创地标
☆ 衡山坊:垂直弄堂商业生态
■ 国际评价
上海品茶工作室 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"亚太遗产保护奖"
▶ 《Monocle》杂志"全球最佳社区改造"
▶ 世界建筑节"城市再生特别奖"
▶ 纽约时报专题报道"中国式城市更新"
(全文4120字,含建筑图纸14幅,数据可视化18组,居民访谈实录9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