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访上海梧桐区内老洋房如何成为全球数字游民的创意据点

上海贵族宝贝自荐419
武康路的一栋1930年代西班牙式老洋房里,来自柏林的插画师安娜正在天井调试数位板。这栋被改造为"共享创作公社"的历史建筑,如今住着12个国家的自由职业者。"早晨在露台和法国编剧讨论剧本",她展示着墙上的多国语言值班表,"下午帮日本设计师修改和服纹样,这就是上海节奏"。
最具特色的是二楼的"时空会议室",保留着原主人留下的老式留声机,却配备了全息投影设备。上周这里诞生了一个跨国合作项目:美国程序员、中国非遗传承人和意大利产品经理,通过AR技术将顾绣工艺融入智能家居。"我们管这叫'海派协作'",项目发起人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,"时差在这里变成了创意接力赛"。
最令人惊喜的是地下室的"数字弄堂"。原本的防空洞被改造成24小时直播间,居民们轮流使用不同时区流量低谷时段。凌晨三点,巴西博主玛丽娜正在用沪语直播介绍淮海路早点摊,"我的粉丝说这是最魔幻的'上海折叠'"。
end
阿拉爱上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