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通过杨浦滨江、徐汇西岸、浦东民生三大案例,记录上海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存转型实践

第一章 杨浦滨江:从工业长廊到生活秀带
1. 工业图腾的当代转译
- 杨树浦电厂遗址改造的"能量剧场"(2025年新开放)
- 上海制皂厂变身"泡泡实验室"的化学反应
- 保留原纺织机械的"纱线图书馆"
阿拉爱上海 "这种改造,"同济大学建筑系常教授指出,"创造了工业遗产活化的'上海范式'。"
第二章 徐汇西岸:艺术介入的精准爆破
1. 文化资本的裂变效应
- 龙美术馆(西岸馆)的混凝土美学
上海水磨外卖工作室 - 余德耀美术馆与星美术馆的"三馆联动"
- 原上海飞机制造厂棚的"航空艺术季"
第三章 浦东民生:基础设施的柔性更新
1. 城市缝合的实验场
419上海龙凤网 - 8万吨筒仓改造的城市数据塔
- 民生码头艺术节的"起重机芭蕾"
- 滨江骑行道与轮渡站的时空对话
【现场特写】
清晨的杨浦滨江,退休老工人指着生锈的管道讲解工艺流程,建筑系学生在钢板上拓印肌理,网红主播在水泥厂废墟前直播——三个世代在同一空间演绎着不同的城市记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