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为契机,追踪6位上海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日常,揭示她们如何用人文温度重塑技术伦理。从AI伦理研究员到元宇宙建筑师,从智能医疗开发者到数字遗产保护师,记录这群"科技人文主义者"如何重新定义城市未来图景。

■ 晨间7:00|徐汇AI伦理实验室
首席研究员方梓萱正在调试"情感识别算法3.0",她特意保留了10%的模糊区间:"真正的智能应该像上海阿姨一样,懂得什么时候该'装糊涂'"。这位神经科学博士的团队全是女性,她们开发的"共情计算模型"已应用于全市养老院。
■ 上午10:15|张江数字生命档案馆
上海花千坊419 项目总监林楠展示着最新成果:通过AI复原的1930年代上海歌星周璇的全息影像。"我们不只是保存数据,更在延续城市记忆",她的团队用区块链技术永久保存了10万份上海市民的口述历史。窗外,她70岁的母亲正带领银发志愿者小组进行方言语音采集。
■ 午后14:30|杨浦智慧社区中心
上海花千坊龙凤 工程师吴筱雨演示着"数字孪生社区管理系统",这个由她主导开发的平台能预测独居老人异常情况。特别的是预警系统会优先派送女性志愿者:"阿婆们更信任弄堂里的'小姑娘们'"。系统界面上的白玉兰图标,是她与非遗传承人合作设计的交互元素。
■ 傍晚18:00|静安元宇宙设计工作室
爱上海419 创始人陈墨正在调整外滩源数字重建项目的细节。她的"虚拟城市导览"特别设置了"女性安全路线算法":"科技应该承载上海的城市温度"。工作台上放着祖母1947年在和平饭店的老照片,这张照片将成为元宇宙中的历史锚点。
【深度观察】在2025WAIC的女性科技论坛现场,记者看到最动人的一幕:几位00后AI训练师与80岁的评弹艺术家共同调试方言保护模型。正如组委会主席所言:"上海女性正在创造一种新的科技范式——既有硅谷的前沿思维,又有梧桐树下的人文厚度。"